西藏游记:别有天地非人间
发布时间:2016-01-18 16:14:08
"几乎每个人都将西藏列为一生必去的目的地之一,而很多早已去过的人,从此以后就一直走在“回”西藏的路上。......"这是2014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西藏特辑开篇的话,很不幸,我也成为了这样的人之一。
2015年国庆假期,这是我的第三次西藏之行,阿里是唯一目的地。打工的人,攒钱攒时间真是焦心,整趟路程下来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匆忙。
前往阿里的环线,现在已经比较成熟,但出行的手续和方式,还是需要自己安排的完全的个性化。去阿里最多的方式是找户外组织或旅行社拼车。网上预约拼车信息很多。
国庆期间的行程必须用火爆来描述。当我在九月初正式寻找拼车信息时,已没多大选择余地---主要是时间和路线不符。最后的最后,用了不得已的一招---求助万能的某宝,还真成了,整段的行程安排和支付都在网上完成。在此表达我发自真心的感谢。(我发誓,我真不是他们的托。并且一码归一码,对他们同样给假货提供平台,也是发自内心的鄙视。)
给各位一个经历的参考:网络平台预订的机票,如该航空公司的航班取消后,网络平台会帮助更改成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,发来的短信上有“……建议乘客起飞当天提前两小时机场办理签入签出手续,机位现场确认……”字样。注意啦,这意思不是说你的机票已经改签成功了,而是你到机场,再定新的航空公司的航班,但有没有座位两说。如果该航空公司这趟航班票卖完了,就对不起您嘞,再回家重新订机票吧。哥是第一次碰到这个情况啊,哥的节奏可是有时有晌的啊,估计各位真主上帝没空搭理我,还是自度吧。幸好最坏的情况没有出现,哥还是有一点人品的啊,那一脑门子的汗啊……
作为补偿,干点行程里我最爱干的事
相隔十个月后再次到达拉萨,回到拉萨的感觉就是安逸。到达那天适值中秋节,机翼下的高原比江南更显中秋的季相。
能见到中秋节的拉萨面貌,也是很新鲜的经历。
这晚预订了拉萨格桑花香家居酒店。就如同网络评价的,老板一家很善解人意,以为我高原反应了,端茶倒水并问寒问暖,着实让我感动。上面片中左侧路灯下就是这家店所在。内部的装饰也让人倍感自在。
没有过多的休整,第二天一早,约定的地点登上约定的车,出发。
看看这路,想想内地的拥堵,我很嘚瑟:)
细心的朋友看到了路面了吧,有的是新的,有的是瓷器上开片式的纹理。高原的路除高速路外,柏油路大多这样。原因是高原是冻土地基,道路的基础---常年的冻土由于冰冻融化作用,使得柏油路面膨胀收缩,当这种变化幅度过大的时候,导致柏油层被拉裂。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,这样的冻融幅度会更频繁,尤其会使基础下陷,导致路面坑洼,最终危及行车安全。这样的状况在318国道上随处可见。这也导致出行有极大概率碰到道路维修和堵车,我们当然是碰到了……
翻越岗巴拉山,想起第一次进藏时,时时感动我的大山大水风光,道路依旧,风光依旧。一如古人言“风月无古今”。
美丽羊卓雍错依然蓝得莫测蓝得玄幻。
就在我们沿羊湖湖岸前行,准备进入浪卡子县时,前文说的修路第一次在这儿碰到。司机师傅也不知从哪儿打听到要晚上九点才能通行,于是决定掉头重新翻越岗巴拉山回到318,并从国道去往日喀则。
在堵车的空档,留恋下羊湖的山水清音和佳日光阴。
返回318之举没了时间的浪费,但不可避免的错过了卡若拉冰川、江孜古堡、白居寺三处景点。对于第一次进藏的其余几位朋友着实是不小的损失,而我仅对未去过的神奇的十万佛塔(白居寺别称)多了心结,不过第二天的萨迦寺之行,把我的亏空弥补得足足的。
第二天的行程起于扎什伦布寺,同样我已仔细参拜过这后藏第一寺,故在寺外等候朋友们。
扎寺广场虔诚的人们和现代的塑像,就是古老和现代和谐融合的景象。
离开日喀则市,在拉孜,这一标志性的地点,吸引了各地的游客驻足。藏汉结合式的景墙色彩鲜明,风格突出:硬山式顶下面的额枋,分别用汉式龙纹和藏式双鹿转轮图案,再采用藏汉常用的红黄蓝三色组合。其本身也是极好的景观。
当真正进入萨迦境内,曾经浏览过的书中对于萨迦的记忆逐渐涌来。
作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,其辉煌是多元的展现,从历史、学术、人物、现实的影响力,时至今日,都可与藏传佛教第一大派的格鲁派并驾齐驱。
萨迦派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,早先以家族传承为主,显密双修。而其创立的历史早于格鲁派。从上面这张照片可以看到该派被称为“花教”的由来---以红白黑三色涂墙。
由于我们在限时之前到达了,宽厚的警官仅给予了停车等待的处罚。也不错,正好停车欣赏一下成熟青稞田的景致。
青稞又名裸麦,我下地取了几粒,嚼完后果然没有皮渣,但因纤维比较粗,还是有渣澤。
不知为什么,名气如此之大的萨迦寺,去的人很少,在我们等待的时间里,竟没有其他旅游车到达。作别热情的警官后,我们驱车不远就到达了萨迦主寺。
这是我一直敬仰的地方。因为此处历来被研究藏文化的学者尊称为“第二敦煌”。何以能获得如此大的名号?盖因此寺藏有量达几千卷的历代经卷,尤其藏有珍贵的来自印度的贝叶经。要知道贝叶经之所以珍贵,是因为是佛陀在世时编纂的佛教典籍,是偏差最小的佛教经典。目前能存有贝叶经的,除萨迦寺外,仅有南传佛教(小乘佛教)的中国云南保存着极少部分。除此之外,卷帙浩繁的各代经卷,不仅仅记录佛经,还有相关的比如人物、事件、时间等等重要的信息,可以与藏族的《青史》《白史》等史籍记载相印证,其历史研究价值可见一斑。称为“第二敦煌”毫不为过。
请特别注意该派寺庙的顶部,其佛教标志不同于其他教派的双鹿跪法轮,而是孔雀与宝瓶。此殿门内后部,就保存着珍贵卷宗所在。
在人物方面,其影响力同样深远。萨迦派五祖的八思巴是名垂青史的人物,不仅仅是担任元代国师,被封为法王并一直传承至今。更深意义是他创制了蒙古文字(又称八思巴文),使蒙古民族有了可记载的传承的历史,其善可谓莫大矣。
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八思巴一人,至今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四川德格,著名的德格印经院,也是由萨迦派创建的。
萨迦寺分为南寺和北寺。由于十四世纪后主要活动在南寺,北寺逐渐荒废。上面的照片均在南寺所拍。
萨迦北寺
萨迦那隐而不露的深沉,其味隽永。
时间关系,匆匆游览南寺大殿后,驱车赶赴今天的目的地珠峰大本营。
一路民居外秸秆和燃料的排列整齐有序,连环画似的场景,恍若陷在过去的岁月……
在西藏,一路风光无限,但也不仅仅只有风光的趣味。这条路是经过嘉措拉山的道路,路面像被巨大的熊爪挠过,据司机师傅说是为了增加路面摩擦力。不过另外一个特点才是真真让我好奇,从这张相片可见此路普遍的特点:就是前方的路目测是海拔高度变化不大,但令人惊叹的是实际上仅仅几公里的长度,海拔居然升高了百十米---我敢肯定,我的表没有问题。
嘉措拉山山口海拔5248米,在我宽慰我们在这海拔高于珠峰大本营的地方平安经过,且我们无一有高反症状的时候,实际我的内心是紧张的。
翻越嘉措拉山后,经过老定日,需再翻越加乌拉山,才能到珠峰大本营。
翻越加乌拉山的路,颇有点外星球的感觉。
翻过山口,正面排开八千米以上的高峰耸立眼前,恰巧那帽子遮挡下的就是珠峰,老大总是要最后一个出场的嘛。
另一侧的路同样来回扭曲,我在想这是手艺人正在做糖人?
心理紧张,当晚就有了高反症状---头疼加一晚上吐了两回,整晚没有睡着。索性外出。正值月望,高海拔的月亮光线很强(据说被月亮晒黑不会变白:)),在月光照耀下的珠峰展现着满是强健的肌骨。
早晨太阳逐渐上升,小心地在世界最高峰身上涂抹着温度。来不及等到珠峰打扮停当,我们又匆匆出发。
海拔最高的绒布寺,一闪隐匿。
清晨的加乌拉山口,远山巍峨,道路旖旎。
山口的经幡裹挟世界巅峰气流,以满弓之势,顿长“雄心志四海,万里望风尘”的豪气。
这一路司机师傅跟我们说了这样一个情况,说修珠峰的路,曾经遭到国际环保组织的批评。这消息以前也似有所闻,这路给了我们便利,但造成多少环境的破坏---尤其是车辆和游客多了后,对珠峰及相近冰川的影响,后果如何,我无法想象。他在说的时候,我无语,脑海里想起了电影《安妮·纽约奇缘》中的一句话:“地球不是我们继承的,而是我们向孩子借的。”
看过珠峰的雄奇,一路北上,近在咫尺的希夏邦马峰巨大的身躯横卧在前方。山顶缥缈的旗云粘连撕扯,不依不饶,雪白山峰下赭红的山体向四周绵延,直到被渐黄的衰草在我们眼前覆盖。
西藏这片土地需要时时体会,哪怕我们超速被逮住了,也是一种很奇特的经历。交警打头,领着一串被他收拾的车辆,沿佩枯措缓缓行进,很人性地不时停下车让我们拍照。长年在这样的枯山水中生活,并没有使他们变得性格乖戾,严肃表情下满是陌陌人情。最终得益于我们同行朋友的好口才和处理方式,连罚金也免了:)。
经此插曲,在达到老仲巴时已很晚了。在暖暖的一炉牛粪烘烤中,心理放松,祛除了高反的折磨,美美的睡了一宿。
天亮启程,车窗外的冰晶提示昨晚我们经历了什么......
这一天是最兴奋的一天,我们终于进入了阿里地界了。
当然应该要秀出独特的造型。
阿里,山之巅、水之源、人之魂。
昆仑山、喀喇昆仑山、冈底斯山、喜马拉雅山穿绕其境;狮泉河、象泉河、马泉河、孔雀河发源其端;佛教、印度教、耆那教、苯教四大宗教圣地。带给人的遐想其广度深度,是这片高原其它地方所不能企及的。藏文化(苯教文化、藏医、藏文字)可能源于象雄,而象雄就在阿里;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发端于阿里;神山圣湖在阿里……
阿里,绝非笔墨能描述完全的地方,只能用心体会。这话也许听着挺矫情的,但是实实在在的话。孔子就说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”。因为思想与表达出来的往往会不一致,比如文章写不好,比如想买的东西却描述不出来。所以,只能用心体会。
需用心体会的,首推藏区第一神山圣湖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。当然这片区域被奉为神圣,分不开的还有与冈仁波齐相对的纳木那尼,以及与玛旁雍错相邻的拉昂错。
我们于下午四点左右到达玛旁雍错湖边。
玛旁雍错被称为神湖之主,生命诞生之地。传说是冈仁波齐的妻子。湖中各色水鸟往来逡巡,岸边是鼠兔的天堂,转湖的信众们让这里更显现神圣的意味。跟转湖的当地人聊了聊,他们转一圈约用时两天,所以我想徒步就歇了吧。
玛旁雍错在佛教中名为“阿耨达池”,千余年的融合,宗教已经和这片土地水乳不能分,人们相信来世往生的因果循环。但往往也让我感到困惑,因为在佛教传入高原以前,或者说藏传佛教兴盛之前,强悍的吐蕃与盛唐成鼎立之势达两百多年;当藏传佛教成为元朝国教之后,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元帝国也逐渐没落并再无辉煌。佛教也许是消除了人的血性,同样也消除了戾气,可能这是游牧民族狼性不在的根源(对于更长传承的中原地带更是如此)。这不能不让人感慨:文化强盛的民族总是被毁于武力,如古之龟兹、大宋,国外如阿兹台克、古希腊等等等等,我中华文化也险遭灭亡。但佛教在这片土地上带给人以安定感,心灵的澄澈感,是其他宗教和文明所不能的。就如一个美国人所写的诗:
……
这里有地球上的和平
庄严与你同行
将那沉默的壮丽
化为我们永恒的轮回
我什么也看不见,除了美丽
……
按我们走的方向,先来到玛旁雍错边,顺时针转湖先是到达纳木那尼峰脚下。当到达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之间的山脊上时,是最接近纳木那尼峰的所在。
“欲知前生事,今生受者是;
欲知来生事,今生作者事。”
当经幡扬起,如果害怕因果报应,该仔细体会一下这句偈语。
拉昂错是冈仁波齐的另一位妻子,因湖水微咸,湖中不见生命,而被称为鬼湖。其艳丽被同行的朋友都认为不亚于玛旁雍错。我没有看法。因为我从没有将这两个湖分个高下,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,“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”,属性相同,由于人为的附加了各种意义上去,可能对其他人心理造成影响,进而影响观感,我不愿这样:)。
感受过不同的美,我们直奔塔钦,也即冈仁波齐。
冈仁波齐是藏语,意为“雪山之宝”,在国外称为KAILAS(凯乐石),KAILAS(凯乐石)之名盖因地质学的专业术语-凯乐石砾岩-而来,是“……西藏少有的构造变动微弱的始新世地层……”(《西藏地貌》)。冈仁波齐的故事不计其数,据说由当地作者写的《冈底斯山简介》中,仅各类神灵就数以万计……(哥现在还晕着呢……)。
很多游客去冈仁波齐是去转山。去年是马年,马年转冈仁波齐是功德积十三倍。马年转山是根据《时轮经》说法:释迦牟尼出生于马年,逢马年十方菩萨、人与非人、神与非神都汇集于此。转山会额外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(朝拜了其他佛菩萨了吗?)。但这样明确的功利动机,不符合佛教的“空”性。
另外,藏族认为,转冈仁波齐不转咋达布热(是附近的一座温泉溶岩泉华地貌的小山,有热泉、男女生殖器和密宗修行的神秘。同转大昭寺一样,也有内、中、外三条转经道。),等于没转冈仁波齐。所以我没有选择去转山的路线。南怀瑾说不了解来龙去脉的皈依往往会伦于迷信---这也是佛所说的末法时代的特征。鉴于此,我很想劝没有真正藏传佛教信仰的其他人也不要去,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听得进呢?就如同在尼玛的宾馆里,游客固执地认为文部北村所在的湖是当惹雍错一样,甚至宾馆小姑娘热心的肯定了我对那张照片错误的指正后,仍然不信。
去塔钦的道路依然弯曲,同行伙伴说是因为战略需要---延缓敌方的推进速度。我不敢苟同,且不说因为前述路基原因,重型武器是否能够行驶是个疑问。假如这样的道路可以行驶,那在没有路的地方更可以长驱直入了,何必遵守什么交通法规?所以我想,应该是方便沿路居民使然。
星空下的冈仁波齐应该同样神秘安详---我是不会告诉你这是PS的:)
因为我们不安排转山,故在塔钦住宿也没有意义,于是我们提前赶到了狮泉河镇。
此举让我后悔了一阵,因为到狮泉河镇是要经过扎达土林的,而扎达土林最美的时段是黄昏。落日会将天空和土林都涂上金色,呈现的色调即让人感觉苍茫,又蕴含神秘。
我们到土林时几乎半夜,感谢同行各位的理解,让我有机会匆匆摁了一张。
现在想想,晚上能拍到土林星河,也可以抵消黄昏的遗憾,毕竟我们不是摄影团,同行的朋友没有义务陪我在半夜满足我的爱好,有此收获,遂可心安。
狮泉河镇是一个解放后新兴的城市,他的建立使得一批人成就了他们的英雄壮举,当然这样的英雄壮举是非常悲壮的,如果对这样的一段历史感兴趣,推荐看看电影《先遣连》。
在一九八零年之前,这里除了干部职工,常住居民仅一人---而且还是游牧至此的。而现在,我们三个大老爷们挤的一间两张床的小房间,收费就达六百元人民币(当然是旅游旺季价格),爱住不住,还是我们司机师傅托人保留的。不仅如此,现在还能吃到正宗的东北菜呢。
现代狮泉河镇的新兴,应该是依托了土林和周围丰富的古格历史遗存。
狮泉河镇贴着托林寺而建,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古老的托林寺已不复当年藏传佛教后弘期执牛耳的气势。我们去时,大殿正在修复工程中,满是切割石材的灰尘让人无迹可循。东边号称一百零八座的塔林也被封存,堆叠整齐的循古法制作的草砖和顶部的浮屠尚可见当年的风貌。
狮泉河镇在古时属阿里三围的扎达地区,古格王朝的中心地带,古格王朝是吐蕃王朝的延续---当然只是偏居一隅的小王朝。但他所创造的文明的辉煌,同样照烁古今: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发端于古格的崛起;古格的壁画里保留最久的舞蹈“玄”,到现在几乎没有改变过,包括跳舞时所穿的服装,其装饰可谓奢华到了极致,据纪录片说,这样完整的服装目前仅剩十多套,并且全部保存在民间;近代有考古学家认为麝香之路也经过这一地区;扎达的树瘤可做上等碗盏,可雕镀金佛像(木碗藏语称唐古,以前木碗是随身必带的,用他来揉吃糌粑。我所知道这样的碗盏五年前的价格,在云南已达上万;在普兰的边贸市场,普通的木碗价格在三千以上)……
从狮泉河镇到古格遗址很近,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。
古格遗址远处看就是一土山,其实这是其最有特点的地方,有人非常形象的说是“长”在山上的。
这是遗址的后山,有方便之处。在这儿方便是非常有特色的,没有后墙,仅有前门和两侧墙,坑孔距地面相当高,在方便的时候,我忽然想起古人所说“坑深粪落迟,板狭尿流急”。哈哈,哥实在是太无聊了:)。
遗址高约三百米,房三百余间,洞三百余孔。
遗址内并不全是断壁残垣,其中山脚的度母殿,大威德殿,山顶的白庙红庙都保存完整。前文所说的壁画基本就在各个殿内,可惜均未对外开放。
山脚的度母殿
大威德殿
往山顶去的通道上,俯拾皆是风景。
途经两个洞窟,印象中,这应该是高僧修行的洞窟,具体是谁记不清了:),知道的指教一下哈。
到山顶的必经之路,可见当时兼做防御工事的精巧设计。
用“去地百丈,在天半空”这句诗描述山顶的建筑,真是恰当。
山顶的白庙
红庙
残破的墙角龙形挑檐,可见当年的气势与威风,我的感觉里没有悲怆,而是如古语所说的“天子以四海为家,不壮不丽无以显王威”。
艳阳下的古格建筑岿然耸立,“当歌曲和传说缄默时,只有建筑在说话。”
因为这儿的特有的地域文化,作为五大艺术之首的建筑,是我频繁来西藏这片地方的诱因之一。而内地大兴土木,让汉民族的特质渐趋式微,现代的我们没有守住那份特质。少了用吴良镛院士话说的“在世界文化和趋同化下的特立独行”。所以我只能在西藏体会……
登上最高处,四下风光很难用平实的话语叙述,且涂几句:
山川迟暮,匹夫何往?
苍天厚土,冢笑书生。
同行朋友的造型很有韵味,提醒准备去的朋友,最好带些道具,绝不会辜负这一趟。
下得山来,再提醒一下,如果买了票,不要丢了,票是通票,可以继续参观其他古格和象雄遗址。
返回狮泉河,并改变路线折向东方,直奔多湖地带。再次经过土林,白天的土林峰丛林立,映着远方喜马拉雅雪山,显着外星球的风光。
至此,真正的考验来了:柏油道路无迹可寻,搓板路的颠簸使得司机师傅宁愿越野,也不愿在“车道”上前进;到处没有路,又到处是路。
一路的风光经常让我忘了方向,一只大鹏(或者是苍鹰搏兔)又吸引了我的注意。
还有大地的印记,简单而圆润,羊群细碎地融入一片黄色而不突兀。
盐湖岸边多层次的色彩往往让我们时常驻足---我最大限度的对师傅的脚表示同情……
大北线的海拔高度基本在4500米以上,一路的幻化的云我是看不厌的。
这个高度并不寂寞,时常出现的各色生灵给我们解闷。
“哥们,撤不?”
“看看再说。”
“此路是我开……”
贤伉俪是喝高了么?
好多“奥巴马”:)(某地牧民对黑头白毛的羊的戏称)
“纵横齐八阵,舒卷引三军”,姑娘好威风:)
在平原难得一见的多条冰舌。
同样难得一见的曙暮光。
就在忘形的欣赏各色美景时
不幸被风吹倒---没注意保暖,带着汗在罡风中站立。当晚背上肌肉紧张,疼痛难忍,几乎一夜未睡,哥大意了。
这晚住宿仁多,再次出发时不幸我们迷路了。尽管如此,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司机,在阿里高原时常没有手机信号,没有始终导航的可能,司机的方向感是唯一的路标。
还好次日的扎日南木措之行又是一轮新的满足。
“人似飞鸿去有信”
“事如春梦了无痕”
美丽扎日南木措,我无法用语言描述……
小样,可逮住你了
会过了扎日南木措后,我们到达今天目的地文布南村。
文布南村紧邻当惹雍错,当惹雍错名气没有三大圣湖那么大,但在当地人心中也是圣湖,圣湖神山不可分,与之对应的是达尔果神山。
远处就是神山达尔果
在文布南村,随便一户客栈或人家,都是临湖而居,所以建议如果时间充裕,绝对值得你在这儿调整几天的。
安静的村子和热情的客栈主人,让人放松和愉悦。
金刚宝座塔上的银河,值得我浪费休息时间。
清晨的文布南村,清泠之状与目谋,渊然之状与心谋。
中午赶到了新县城尼玛,一路无话。
倒数第三天,我们在经过高原上最大的湖色林措之前,遇到了小小的放羊娃。语言不通,我们没有问出他的名字,“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。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”可爱孩子的纯净的眼神令我难忘。我很羡慕他。
我流连于这大山大水
这如水墨画般色彩足够晕眩
还有稀罕的藏狐,悠闲的瞟着我们。
更有这货,给个前后的全景朝我们嘚瑟。
来到色林措边,浩瀚的湖面跟大海没什么两样,湖边的山成了我的目标。从海拔4650米到4750米。谁说的海拔不是很高?你爬上去站到悬崖边上试试---哥玩的是心跳,就是腿很有节奏的打着摆子---反正哥不承认是哆嗦……
那黑黑的甲虫是我们的吉普……
不能不说同行的妹子,真的比我强…比我强…强…女汉子---下次你走后面扶着我可好?!
远处不知名的湖,我思虑也是色林措,若干年前,应该是一体
行行复行行,几个小时后,我们还是在色林措边上,洁净的水悄怆幽邃,凄神寒骨。
妹子的镜头还是有特殊效果的,这“海”面视觉非常突出。
海上有仙山
色林措的震撼还在回味,当晚我们就赶到了最大的圣湖纳木错。
这是我第二次的到来。第一次是几年前的四月初,当时的纳木错以漫天冰雪迎接我们,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“白毛风”。这一次则称得上是完美,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。
明艳的阳光
半岛最高处,远可仰视念青唐古拉山。
近可俯视转经的道路。
直视可见多彩的信仰。
经过了连日的万里无云天,在最后一个黄昏,多层次的云彩让我喜出望外。
飘飘何所似,天地一沙鸥。
在暮色下,大度的鸟儿完全不介意与人类共享这片天地。
很傲娇地---好吧,爷您先请。
“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”。翌日,阳光矜持地隐在云天深处,忽然觉得有些浪费了这几天的日出,再回到家,看这样的日出可是奢侈了。
至此,十三天的阿里环线,我们用了十二天就完成了。
有感之一:我,以及和我一样个性的人,尽量做到“和光同尘”---有感于同行某人的感受(请原谅具体之事不便与人言)。
有感之二:钱钟书先生说过,人如果想找另一半,最好的考验是跟他(她)来一次长途的旅行。我切身感受到这个说法很靠谱。
有感之三:在拉萨和阿里,我都碰到藏区孩子讨要钱的现象,请不要轻易给钱。对于藏区,我们这些外来者(包括依托高原讨生活的人和来高原旅游的人),应该有敬畏感激之心,而不是同情之心---我认为是对不如自己的凌架的优越感。
作家马丽华说阿里之行给了她精神性灵的游历。我很惭愧,这一路浮光掠影者如我,只能做一注视者和冥想者。
最后,做为一去过一趟的人,给各位要去的朋友一个忠告:在阿里,遇厕莫入:)。